▍金剛,即不變、強力、能斷一切

今天我們要講解的這一部經,經名叫做《金剛經》。

首先,為什麼叫做《金剛經》呢?「金剛」的梵文叫做Vajra,Vajra的意思就是:它是不會改變、非常強力,並且可以切割一切的。

因為我們所有人的本性都是不會改變的。正因為我們所有人的本性都不會改變,因此這個本性也是離於生老病死的,我們的真實本性也是離於苦。

這就像金剛一樣的我們,真實本性到底是什麼呢?

它叫做空性。  

 

空性智慧,能斷一切苦

《金剛經》主要教導的就是空性,特別是關於一切的空性。也就是說,它能夠切斷概念、切斷無明、切斷一切的苦。

如果一個人想要離苦,想要離於輪迴的話,那麼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證得空性的智慧。直到證悟空性的智慧之前,這個苦一直都會持續,即使我們可能會積累善業,但是那只會讓你得到一個比較好的投生,可能只有幾生而已,當我們積累的善業耗盡之後,又會重新落到輪迴裡面。

就像《金剛經》教導的,不論是布施,或者持戒、安忍、精進、禪定,這五度都需要結合般若度、或者是說智慧來進行修持,因為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僅僅積累這五度,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的斷除苦的根源。

為了能徹底地斷除苦,或者輪迴的根源,我們就需要《金剛經》所教導的智慧,《金剛經》所教導的智慧是什麼呢?那就是空性。

 

用心給自己造了一個假牢籠

那為什麼說證悟了空性的智慧之後,就能夠斷除一切苦和輪迴的根源呢?

因為苦和輪迴本身在勝義上、在實質上都是不存在的,都是通過我們的心去造作出來的,就好比我們自己用心給自己造出了一個牢籠,然後把自己放到了這個牢籠裡面一樣。

正因為這是我們自己造作出來的牢籠,所以我們自己可以有辦法得到解脫;如果是他人給我們造作出這麼一個牢籠的話,就不是那麼容易從裡面解脫出來。

因為這個牢籠其實是假的,其實沒有這個牢籠,所以我們能夠從裡面解脫出來;如果這個牢籠是真實有,我們是沒有辦法從裡面解脫出來的。所以雖然現在我們可能有的時候,會自己進到自己的牢籠裡面,有時候出來,但因為本質上這個牢籠是假的、是沒有的,所以我們有機會從裡面解脫出來。

 

不修智慧,再努力都只是換個好牢籠

所以我們可以說,空性的智慧,是最好的加持,是最大的奇蹟,也是最有力的魔術,最殊勝的咒語,最強大的力量。

所以佛就說過,真正能讓我們解脫的,是要依於空性的智慧;如果沒有空性智慧,即使我們可以祈請十方諸佛,但那只能讓我們暫時從這個牢籠解脫出來。如果沒有空性智慧,也許我們可以做最好的布施、最好的持戒、最好的安忍、最好的精進,或者我們甚至可以修到第八(非想非非想處定)或者第九(想受滅定/滅盡定)的禪定;但如果沒有空性智慧的話,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其實是給自己造作出了一個更好的牢籠,只不過是從一個比較不好的牢籠,到了另一個比較好的牢籠而已。

但是佛陀並沒有說以上這些修持都是不好的,我們剛才做的,比如說皈依的修持、悲心的修持,以及布施、持戒等等這些修持,佛陀都沒有說它們不好,那佛陀說的是什麼呢?

佛陀說:「最終能夠使我們從痛苦的根源解脫出來的,是空性智慧。」

▍以菩提心入道後,應修六波羅蜜多

第二個要點,就是「於六波羅蜜多作加行」,當我們在第一個要點「以菩提心入道」,通過「發菩提心」就已經「入道」了,接著我們自然就會問:那我們入道之後,應該做哪些修持呢?

我們要修持的,就是六波羅蜜多。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金剛經》

以上經文,都是關於第二個要點「入道後應修六度」,也就是「於六波羅蜜多作加行」,或者說「如何修持六波羅蜜多」的教法。

大家記得嗎?我們前面投票問大家:「那菩薩到底要不要想著眾生」,有一到三的三個選項:一是「想眾生」、二是「不想眾生」、三是「既想又不想眾生」——這裡佛陀所說的,就是我們選的第三個:同時「既想又不想眾生」。

我們要如何同時做到「既想又不想眾生」呢?那就要依靠空性智慧。

 

空性:不只是空,空中還有顯現

那什麼叫做空性呢?

首先,「空」這個字,就是指「非自性成立」(沒有真實存在的本質),也就是說,如夢、如水中月。

那不僅僅是空,「空性」除了「空」還有「性」這個字,那「性」指的就是「可能性」,指的是「一切都有顯現」,一切顯現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有可能出現的,不僅僅只是空而已。

如果參加過《心經》課程的同學就會記得:「空」這個字,有時候是指,空性裡「空」的這個面向;有時候是指,全部的「空」和「性」,這兩個字都包括在裡面,那就是《心經》裡面有名的四句偈(註:法成譯版,非華人熟知之玄奘譯版)前兩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色即是空:第一句的空,就是指「空」這一個面向;
二,空即是色:第二句的空,就包括了「空」和「性」這兩個面向。

也就是說,這個空它並不是什麼都不是,它也可以顯現為色,所以說,空和色,其實是無二無別的,所以就有了第三和第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夢中的披薩,是真實的嗎?

好,我們現在來舉個例子,一個如夢的例子。

我們用什麼類型的夢比較好呢?我覺得可能還是用披薩比較好,因為我們這一次法友們來自世界各地,要找到一個適合所有人的食物不是很容易,那我們就用最通用的披薩好了。

之前幾年時間,我曾在喜馬拉雅山遊方閉關,大家知道喜馬拉雅山不是很容易找到食物,更不用提披薩了,如果你是一位很愛披薩的人,當你走在喜馬拉雅山間,就會特別想念披薩,甚至連晚上做夢都會夢見披薩。

在這個披薩的美夢裡面,你遠遠就聞到烤披薩的味道,然後你看到遠處有一個人真的在烤披薩!你就走過去,熱情的跟他打招呼說:「嗨,你好嗎?」那個人也回你說:「好啊,你也好嗎?」然後那個人就跟你說:「那你想要一塊披薩嗎?」你就說:「當然當然,非常非常感謝您!」

那個人給了你一塊非常新鮮的披薩,還是剛出爐熱騰騰的那種,你的手儘管隔著盤子,也會感覺到灼熱,然後你就用刀切了一小片,嚐了一口,哇,味道非常非常好!

然後你就想:「哇,這個披薩真是太珍貴了,所以享用之前,我一定要先修一個儀軌!」你就把這個披薩放到石頭上面,然後閉上眼睛,合十,開始念誦供養文,這個時候天外突然飛來一隻喜馬拉雅山那種大鳥,一口叼起披薩,倏的就飛到空中去了……當你睜開眼睛才發現,面前什麼都沒有了!

那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是」或「不是」的問卷:你認為夢中的這個披薩,是真實的嗎?

(問卷結果出爐)有17%的同學說它是真實的,83%的同學說它不是真實的。

實際上呢,兩者都是。

 

雖是夢、但有顯現,所以是顯空不二

為什麼說「兩者都是」呢?首先,它既然是夢,就不是真實的,所以說「不是」;但第二個選項,也是對的,因為「在夢中,它是真實的」。為什麼呢?

因為在那個夢裡,你看到了這個披薩的樣子,聽到了烤披薩發出的那種滋滋聲,你還遠遠的就聞到了遠處傳來的那個香味,然後當你自己切下一小塊來吃,還能嚐到它的味道,而且你還能用手摸到它——這個披薩,就是夢中你五根的對境,它在夢中就是真實的。

而且它還會引發你的開心,以及被大鳥叼走時的傷心,這就是第六意識,這個夢中披薩也成了意識的對境,所以說在夢中,它是真實的。

但是,這個披薩並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呢?這個夢中的披薩,連一粒真正的粒子都沒有,所以,夢中這個披薩,既是空,同時又在夢中有所顯現,所以這個夢中的披薩,其實就是顯空不二。

現在我們再來做一個問卷,有三個選項:
一,認為這個「夢中的披薩」是真實的;
二,認為它不是真實的;
三,認為兩者都是,既是真實又不是真實。

(問卷結果出爐)有92%的同學,選了第三個:它同時是真實,又不是真實。

這就是《金剛經》經文的涵意了。

 

以「三輪體空」修六度,福德廣大不可思議

布施、非布施,無二無別;
有眾生、無有眾生,無二無別;
你、沒有你,無二無別;
輪迴、非輪迴,無二無別;
涅槃、非涅槃,或者說佛、非佛,無二無別。

如果我們用這種方式去修持的話,佛陀就在經文中說:這樣所獲得的利益,是不可稱量的;所產生的福德,是不可稱量的;所具有的加持,也是不可稱量的,就像虛空一般廣大。

那什麼叫做「波羅蜜多」(pāramitā) ?這個梵文詞,「波羅」(pāram)意思就是彼岸,「波羅蜜多」意思就是到彼岸。

那我們要超越的是什麼呢?我們要超越的,就是實執,或者說,就是執著於「一切萬法都是實有的」這種執著。

「到彼岸」的意思,就好比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如果能結合空性去布施,也就是說,「如夢的你」,以一種「如夢的方式」做布施,布施給「如夢的眾生」,以這樣一種「三輪體空」的方式去布施,那它就是波羅蜜多。

經文裡面是以布施這一度作為重點來進行講解,其實這個含意可以結合到其他的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當然第六度就是般若度本身了,那也就是說,不論是布施也好、持戒等等也好,它們其實都是顯空不二的。

你甚至可以將這種修持運用在喝水,在喝水這樣一種簡單的行為裡面,如果你以「如夢的你」,用一種「如夢的方式」,在喝「如夢的水」,那麼這樣一種簡單的行為,就變成一件積累福德的修持了,就可以淨化我們的障礙。

昨天我們一起修持了「世俗菩提心」的禪修,之後我們一再說到:「以空性為工具去發展菩提心」,最終「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就會變成無二無別。

那要如何來做這個禪修呢?

 

▍透過空性發展慈悲,讓它無量、無所緣、無概念

我們都知道這個禪修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做了這個禪修之後,我們的慈悲心就可以真正的變成「無量」的慈心和悲心,而且也會變成「無所緣」的、「無概念」的慈心和悲心——這是要通過空性禪修來達到的。

如果我們不結合空性去開展慈心和悲心,那這個慈心和悲心就會變成非常受到限制。

我們可以想一想,比如當我們去對朋友還有家人開展慈心和悲心的時候,會因為看到他們的痛苦,自己的心裡也會有痛苦,甚至我們的心裡還會產生壓力和抑鬱等等。當我們的心裡因為練習慈悲心而產生痛苦的時候,就沒辦法進一步去開展慈悲心。

換句話說,我們會被卡在那個地方。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執著,會限制我們的慈心和悲心進一步的展開。

如何從這種限制裡面解脫出來呢?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去超越這種限制呢?

我們需要將慈心和悲心的禪修,與空性禪修相結合起來。

現在如何結合這兩者呢?

 

輪迴就像:拿榔頭,敲自己的頭!

就像之前提到的,其實並沒有痛苦,並沒有輪迴,是我們自己造作出自己的牢籠。

就像是,我們一隻手拿著榔頭,然後敲我們自己的頭。當你的頭痛了起來之後,你就會開始抱怨:「是誰在打我啊?榔頭是從哪裡來的?」然後你頭上又被自己敲了第二次,你又叫:「是誰?這已經是第二次了!」實際上打你的,是你自己的手!

就像這樣,其實輪迴、業、痛苦這些,都是幻象。

還記得「夢中的披薩」嗎?如果你做了一個噩夢,譬如說你在喜馬拉雅山裡面遇到了山崩,或者在森林裡面被老虎追趕。之前我們問過:「從噩夢解脫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是從老虎那裡逃走嗎?但老虎肯定跑得比你快。或者你會想:「是不是祈請佛菩薩就可以了呢?」但是,有的時候佛菩薩祂們會聽不到啊!如果這是由於你的業,這個痛苦也沒辦法一下子解除。

前面說「佛菩薩聽不到」是開玩笑的,實際上,佛菩薩不能一下子來改變我們的業果。

那最好的方案是什麼呢?

 

認出夢,成為自己夢的主人

最好的方案,就是認出「這是一個夢」。

你認出夢之後,就可以在夢裡面對老虎說:「嗨!老虎!你可以過來來吃我!」但實際上那個時候老虎並不會來吃你。那個時候你就完全解脫了。當你認出夢的時候,你就成為自己夢的主人了。在夢裡面,你就可以飛,或者可以從火裡面走過去,因為成為夢的主人之後,夢裡的規則都可以由你自己來定,你就不會被夢的規則所限制了。

其實一樣的,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的顯現,其實都像是夢,都像是「夢裡的披薩」一樣。問題是我們沒有認出來,繼續在受苦,夢裡面的老虎永遠都在追我們。

在輪迴中一切無量的眾生,都是沒有認出空性。這些有情眾生由於執著「實有的心」,就在時間、物質、業這些由自己造作出來的牢籠裡面,不斷地受著苦,不斷地受著沒有意義的苦。

為什麼說「你所受的這些苦,都是沒有意義的」呢?因為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所造作出來的,然後由於自己的造作,苦就一直持續下去,但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

 

結合空性的慈悲禪修

我們現在一起來練習禪修:

先將自己的背輕鬆的打直。
感受你的身體。
放鬆身體的肌肉。

就像之前所說:
「可以放鬆,是沒問題的;不能放鬆,也是沒問題的。」
重點是「與你身體裡正在發生的任何感受同在」。

現在,你或許會經驗到一種痛苦或者快樂,
這個快樂或痛苦也是不斷在變化的。

你也會經驗到你自己的身體,
這個身體是被時間、粒子等等這些所限制住的。

你的心被限制在身體裡面。
這個身心是非常敏感的,它一直不斷的在尋找快樂。

這個身體很容易感受到冷、熱、疼痛,有很多的痛苦,
天天都在變老、感到痛苦。

實際上,所有這一切都是空性。

實際上不僅僅是你在受苦,
一切眾生,凡是有身心的,他們的身心都在受苦,
就像是夢裡的老虎,永遠都在追趕著我們。

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從這種無明裡解脫出來,
願一切眾生完全證得他們自己的真實本性。

我們剛才練習的這個慈悲修持,就是最好的慈悲修持。這種慈悲是最好的,這種菩提心也是最好的。

 

任何修持結合空性,都有無量利益

一旦你理解如何像剛才這樣,結合「空性禪修」和「慈悲心的禪修」,你就可以將它運用到其他的修持,比如將空性結合佈施、供養的修持,或者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等等,都可結合空性進行修持。這樣的修持所產生的利益是無量的。

我們說到要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像剛才這樣,將空性禪修和其他修持結合,比如與慈悲禪修結合起來,就是積累資糧最好的方式——因為慈悲心的禪修就在積累福德資糧,而空性禪修就在積累智慧資糧;而且這個時候,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兩者的積累,是同時發生的。

(問題):仁波切,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從世俗諦的角度來理解空性,請您以現今流行的新冠肺炎為例,解釋以下兩個問題:
一、我們應如何看待痛苦為空性或如幻?
二、我們如何將感受如此真實的痛苦,例如疾病、疼痛、死亡,以及影響我們生活、工作和生意的封城等等,這些都轉化為智慧呢?感恩您。

▍以二諦雙融的觀點,看新冠肺炎

(回答):我們要在兩個層次上來進行修持:一個層次是世俗諦,另外一個層次是勝義諦。

一,世俗諦:

從世俗諦層面上來看,這樣一個「單一、恆常、獨立」的「我」,即使在世俗諦層面上,它也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在世俗諦上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都是互相依賴的。就好比說這次新冠疫情,它也是無常的、從沒有到有,它也是充滿變化的,同時它也是由很多不同的因和緣各個部分相互作用而產生。

所以,正因為有這些因緣而產生,我們為了斷除它,就可以在相應的因和緣上面去斷除。比方說我們可以戴口罩、多洗手、好好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好好睡覺、多運動、常吃維生素C、多吃好的食物,在因和緣上面努力,去改變這個果。

因為它是無常的,它是由部分所組成的,並且它也是互相依賴的,這次新冠疫情產生之後,迅速就傳播到全世界。同時我們也發現,要將它斷除,僅僅靠單一的力量也是不行的,因為整個全球都是互相依賴的。所以為了斷除這個新冠疫情,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世俗諦層面上,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的,都是由許多部分所組成的,也都是互相依賴的。

一,勝義諦:

雖然在世俗諦層面上,一切都是互依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我們要對所有的因緣都非常非常的小心;但是在勝義諦層面上,要瞭解到:還有一個勝義諦的層面,所以不要過度陷溺在太過小心翼翼的感覺裡,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能做!」這樣就太過緊繃了。

因為一切萬法在實相上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萬法都是離於病,也是離於死。在實相上面,是完全解脫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完全解脫的。所以我們的本性是不會生病的,也是不可能被摧毀的。我們的本性是完全開放、完全解脫的。

 

要有耐心,讓因和緣具足

我來講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關於我的一個學生,這位學生他家裡有一個鞋製廠,但他的父親年紀大了,心也是比較緊繃那種類型。這個廠裡有三千位工人,但他們的生意慢慢的在走下坡,到了快要破產的地步,最終他的父親就把這個廠交給了他。

他就問仁波切說:「我該怎麼辦呢?我現在有這麼大的責任,這個廠關係到三千個工人的生計,我該怎麼辦呢?」

我就告訴這位學生:你要知道,在世俗諦層面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因和緣和合而產生的,它們都是依於種種因和緣而運作的。就好像一張桌子,它要有四隻腳才能支撐起來,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會不穩定。再譬如說,要開出一朵花,需要有「因」,也就是種子;也需要有「緣」,也就是水、肥料、陽光、溫度等等。

就像這樣,在世俗諦層面上,一切事物的運作或是說產生,都要有相應的因和緣才會發生。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耐心!要有耐心等待種種因和緣都能夠具足。這樣的耐心,比祈請諸佛等等都更有力量,因為世俗諦上的事物,都是在所有因和緣具足的情況下,才會運作。所以我們只要耐心等待,或者說用耐心去讓種種因和緣能夠具足,我們想要的結果就會發生。

▍“Knowing One Liberates All” meditation is the meditation of emptiness!

Today we will do a meditation together. This is called the “Knowing one liberates all” meditation. So, there is just one solution that will answer and liberate everything.

Do you want to know this one solution that can fix everything? Let us do a “Yes and No” poll question. How many of you want to know this one solution for everything?

(Poll results) There are 97% of you who want to know this solution. I will tell you the solution. Actually, there are no solutions. It is because there are no solutions or “non-solution”, then there is solution.

So let us meditate on “no solutions”. What is “no solutions”? It is emptiness.

Emptiness: transforming problems into liberating wisdom

We will meditate on the problems or suffering that you are facing and use that as support for the “non-solution” meditation. Because of the pandemic, maybe some of you have lost your job, or lost your loved ones, or there are conflicts inside, or emotional problems: like feeling panic, depressed, lonely, hatred, desire, jealousy etc. Whatever problems are there, we can meditate on them, to use them for the “non-solution” meditation, or emptiness meditation.

And then all these will transform into wisdom, all these will become liberation.

 

“Emptiness Meditation” guidance and practice

Please keep your spine loosely straight, and then rest, relaxing your mind and body.

And yes, you have this body; this body is just like a dream body or simply like a reflection in the mirror.

Not just your body, but the feelings that are in the body, the gravity, the feeling of gravity, the feeling of hot and cold, the feeling of being relaxed or tight, all are emptiness too.

Now think of a problem, or negative emotions, maybe anger, fear, suffering, or losing somebody.

Don’t think about the big problem first because sometimes it’s difficult to meditate at the beginning with big problems.

Now ask yourself a question: Do these problems truly exist? Actually, no.

The anger is emptiness. “Me” is emptiness. The difficult person or the environment that is causing this anger is also emptiness. Just like a dream person who is angry at another dream person. Now anger becomes wisdom or what we call “mirror-like wisdom”.

And then rest your mind with the wisdom. If there is suffering, it has become liberation. If there is emotion, it has become wisdom.

Now rest your mind as it is.

If you know or have joined the Joy of Living, you can just rest in Open Awareness. If not, just rest your mind, be with whatever comes in your mind and just be with it.

Emptiness, not emptiness, doesn’t matter.

Just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