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開心禪」呢?

就是喜悅地生活。

我們要如何能夠生活在喜悅當中呢?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

第一、發掘內在本具的良善,以及真實的自性,也就是去探索「我們是誰?」

當我們向外去尋找快樂時,你所找到的快樂都是短暫的,名利、權力、財富……這些快樂如同股票市場及海上的波浪一樣,總是起起伏伏。

而事實上我們一直都是完美和自由的,內在本具的自性與良善,以及證悟的特質,始終與我們同在,而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並沒有認識出來。

第二、讓一切都成為我們的朋友、快樂及解脫的因。

我們可以運用一切對境,來發掘我們內在的特質。哪怕是障礙、痛苦、負面情緒,以及色、聲、香、味……等一切萬法,都能成為與內在本具特質連結的助緣,所有障礙都能轉化成機會,問題皆能轉為解決的方法。

 

太靠近所以看不見,太容易所以不相信

開心禪一到三階,能夠讓我們認出24小時都與你我同在的三個特質:

1.覺知 2.愛與慈悲 3.智慧

而開心禪一階的重點在「覺知」。什麼是覺知?

覺知就是這份知道和意識,同時也是自心。但是這個本具的特質與我們太靠近,所以我們看不見,因為太容易,所以很難相信。

現在問問大家,有多少人可以看到我的手?

有99%的同學都選擇「是」,而這樣的知道,就是「覺知」。
選擇看不到的,同樣也是「覺知」,因為「覺知」知道你能看到,也知道你看不到。

(仁波切彈指)大家能不能聽到任何的聲音?

有100%都選擇聽到,這就是「覺知」。
如果有人選擇聽不到,同樣也是「覺知」。你知道你聽不到,這就是覺知。

這樣的知道,就是你的心,你並非石頭,並且具有覺知 ; 透過你的心,可以看到、聽到、有著念頭和情緒,你可以感受、思考。因此「覺知」也稱為明性或明光。

當我們知道如何與自心同在時,就能明白:實際上,這種完美、本具的特質——覺知,一直以來都與我們同在,也始終是解脫的、清淨的、當下的,從來沒有被困住,永遠是自由的。

 

透過禪修,與清淨自由的「天空」連結

在傳統的比喻裡:覺知猶如天空,而念頭、情緒、感知、聽到、看到、聞到……這一切都如同天空中的雲朵。

但我們現在只看到念頭、情緒、感知,透過耳朵聽到聲音,透過鼻子聞到味道,透過身體產生觸覺……,我們看到的只是雲朵,而看不到天空本身、基礎的特質。

開心禪一階,主要就是讓我們慢慢與覺知連結,與天空本身連結。

什麼是「禪修」?「禪修的精髓」是什麼?這些見地都是在智識上的理解。當我們知道了「禪修的精髓」即是「覺知」後,要如何能夠將見地帶入經驗的層面呢?

這就要透過實際的練習,也就是禪修。

發現念頭變多,其實是好的徵兆!

如果你是禪修的初學者,可能會在禪修過程中,出現很多上下起伏的感受。

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禪修沒有太大的意義,當你一再的練習後,直到某一天你突然有了一種禪修的體驗和法味,那麼你將會感到非常地愉悅,這時候你會感受到自己真正進入禪修了。

但是在這樣的喜悅和平靜之後,會有一堆念頭或情緒跟著跑出來,看起來甚至比沒有禪修前的狀況更糟,為什麼會這樣呢?

舉例來說,我們無法在混濁的河流中,看見水中的魚群,而當河流變得清澈平緩時,我們便看得見了,事實上魚群一直都在那。

因此,當我們禪修時,心變得更加平靜穩定,自然會感覺到更多念頭和情緒,對於初學者而言,如果你感受到念頭變得更多,這其實是一種好的徵兆!

 

與實相同在,即是智慧的開端

在開心禪一階課程,我們學到了各種禪修的方法,例如:聲音禪修、色相禪修、身體禪修、疼痛禪修……等。

對於覺知來說,對也好、錯也好 ; 快樂也好、不快樂也好,這一切都沒有問題。

當我們能夠和這一切做朋友時,又何必再去抗拒、憎恨或者厭惡什麼呢? 這時「瞋」便會由此解脫,同樣地「貪著、執取」也會跟著解脫。

而貪與瞋的根源是「無明」,無明指的是沒有看見事物的本來面目。當我們和色相、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等在一起時,即是與實相同在,這就是智慧的開端。

一旦具足智慧,「無明」就會開始消融,而痛苦的根源——貪、瞋、癡三毒,也就隨之轉化。

 

心之明性有兩個面向

覺知即是自心,也就是「知道」。有一個譬喻,心如同一盞燭光,而燭光有兩個特質:

1.自明
火焰本身就是光,不需要再用手電筒去照亮火焰,燭光本身就能照亮它自己。

2.照明其他
當你在黑暗的房間中把燈點亮,它照亮了一切,使你可以看見房間的所有物品。

同樣地,你能看到、聽到、聞到……,這一切感知就是心「照明其他」的面向,包括念頭和情緒,如果沒有心,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於此同時,心本身就是明性、明光,就是覺知、意識,儘管沒有對境,心仍然可以知道它自己,也就是「自明」的面向。

「一般的覺知」和「禪修的覺知」有何不同?

一般的覺知:
我們還沒有認出覺知、沒有接受過覺知的教法。

禪修的覺知:
當我們認識了覺知後,你會生起禪修的動機 「我要覺知色相、聲音、氣味、味道……」等等,這樣的動機,就能將見地帶入覺知,而成為禪修的覺知。

「覺知」就是「心」,心有兩種定義:

一、清明
透過眼睛,你可以看到 ; 透過耳朵,你可以聽到……,這一切之所以能夠發生,都是因為明性的展現。

二、知道
你的心「知道」著它們。

但僅僅只是「知道」還不夠,我們需要帶入實際的練習,像是做聲音禪修時,知道聲音、跟聲音在一起……做各種禪修的練習,慢慢地你便能發展出更多與覺知的連結及認識。

「一般的覺知」和「禪修的覺知」,兩者之間最關鍵的差別就在於「認識」── 你是否認出了覺知?在認出覺知之後,不論有無對境還要能不斷地保持這份認識。

 

如何透過禪修,擺脫痛苦的根源?

在四聖諦中提到了:

一、苦諦——了解痛苦
二、集諦——放棄造成痛苦的原因
三、滅諦——解脫
四、道諦——法道

我們以聲音禪修來做說明,在練習聲音禪修時,我們不對聲音做任何事情,就只是跟聲音在一起。在那個時刻,我們和實相產生連結。

同時,我們不去揀擇好聽或不好聽的聲音,就只是「知道」聲音,這時候任何聲音都會成為我們禪修的助緣。

如實地知道聲音、就只是和聲音在一起,這就是智慧 ;
不排斥任何聲音、完全接受所有的聲音,這就是慈悲 ;
不尋找完美聲音、沒有執著特定的聲音,這就是放下。

這時候,造成痛苦的原因 ── 貪(執取)、瞋(厭惡)、痴(無明),便因而解脫了。